这是一首很优美的中国风歌曲。那种江南景色与少女情怀的自然交融,呈现出了温婉的儿女情怀。歌词成熟,精炼,恰到好处,足以称之为模范。
竹叶寂 谁静听 西湖声声雨
【资料图】
翠柳枝头黄莺啼 和谁歌一曲
古道今犹在 却不见 当年红蕖
夕阳西下 谁抚弦阵阵 惹乱了思绪
起笔不拖沓。竹叶寂,搭建环境背景;谁静听,写出抒情主体;西湖声声雨,补充大的空间背景。“寂”“静”“声声雨”“莺啼”“歌一曲”几个词都是写听觉,因静而显得雨声莺啼格外清晰细腻,这种静与声的反差,也是古典诗歌里场景的手法,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四句中用了三个谁字,谁这个代词很有意思,不确指具体的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具体的事情上(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偷懒式的写法)。我个人的理解会更加倾向于“静听”处的谁,是主角;“和歌”与“抚弦”的谁,都不是主角,很方便代入。(实际上这里怎样理解都可以,这就是谁这个字的好处了。)
前两句的声音,其实都在为静寂服务,以显出主角的孤单,而第三句延续了前两句的静寂氛围,这种寂静孤单,成为了歌词的情绪动机。当年二字,则是为后面的回忆做铺垫,至“惹乱了思绪”,以变转进,此前一直是顺而铺设孤独的场景氛围,此前一直是顺而铺设孤独的场景氛围,是自然而下的,乱字则在景物中,出现了不和谐的色彩,正如片石击水,一下子便能聚焦起注意力,以此转进后文。
提问:为什么读起来感觉四句三个谁有点繁冗,听起来却没有。
回答:未必是同时,因为这三个地方,旋律重点都不在“谁”上,而是“静听”“阵阵”,在“和谁歌一曲”这里,其实在“谁”字处有个延长,但高音依然是后面的“歌”上,而后顺延至“一曲”。这个会涉及到一些音律方面的问题,毕竟歌词最终还是要为歌曲服务的。
提问:第一句的环境感觉像一个人诶,第二句在谁前面又加了个和,是不是一个人从独自听雨,或者说寂寞变成了?
回答:和歌的是雨声与莺啼,伴着雨声与莺啼,抚弦而歌
三潭月好晚风急 桂棹起涟漪湖边谁家儿女 心相依烟水朦胧 渐迷离恍然知是 梦里
因为前面有“西湖声声雨”,因此后面承之以西湖景,从夕阳西下到月好晚风急,时间上也是顺序进行,能够对应起来的,从当年红蕖到三潭月再到桂棹起涟漪,描写的中心也都围绕着“水”展开。
第二句开始,主角正式登场,前面一整段的铺垫,加上前一句的氛围渲染,都只是为了在此刻引出主角,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呈现,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一贯的婉约传统。以“心相依”三字点出少女心思之后,又把视角转向了环境。朦胧,迷离,都只为“梦”字服务。烟水自带的迷离特质,和“渐”字对状态的延展作用,也强化了这种有些梦幻的氛围,这就是表达上的精准与恰当,也就是昨天说的笔力问题。词汇与词汇之间,是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渐”一字因为旋律的限制,此处应填去声字,还要能够与“迷”自然衔接,呈现出迷离的特质,已经算是最优解了。如果想不用渐,那么整个的结构,大概就要重来一遍。
至最后一句,“梦”合上了前两段,颇有“西湖好景皆如梦“的感觉。那么,能够无视梦与现实的间隔,在醒后仍能继承过来的,是什么呢?是情。所以,在梦里被惹乱的思绪,盼望相依的心思,和梦醒时的恍然,或者说怅惘,相互交织,自然而然的将情绪推了上去,而歌曲也恰在此时,进入了副歌,也是整篇的高潮。这是歌词文本的内在逻辑,也是歌词与旋律结构的契合。
提问:如果时间不顺着来,会导致错乱感出现吗?
回答:得看具体的应用,一般来说,国风顺着来的比较多,插叙倒叙的写法也是存在的,但是具体歌词具体分析嘛,叙事或者说手法,其实都是为了抒情达意服务,没必要说为了顺而顺。
故事说与谁听 说与柳岸小亭
是谁思念碎 难把回忆抹去
又至暮春三月 桥边飞絮飘零
唯不见有你 再赴当年约定
心事诉与谁听 诉与旧梦愿景
梦中小亭前 谁自不期而遇
是你纵情落笔 挥洒至美辞句
点墨随风起 化作漫天繁星
彻夜通明
副歌全篇都是主角的内心独白,虽是独白,却不都是抒情,其中也穿插了一些见闻感受,让抒情不显得冗余。所以我们会发现,写词就像做菜一样,做咸肉不必一盆全放盐,抒深情也未必需要通篇全为抒情,还是得放点调料调调味。
“柳岸”,离别的意象,把思念带了出来。点出“思念”二字后,又用“难把回忆抹去”丰富了思念的厚度。转而再下一景,于抽象的思念里,插入了确切的时空环境,即“暮春三月”,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让抒情不显得太过虚浮。
“飞絮飘零”,则与“柳岸”相合,亦可起到象征作用,即飘零思绪。最后一笔则直接抒情,将情绪整体又推上一个高潮,这就是抒情的层次感,就像庐山三叠瀑一样,高低落差带来的势能,是能给人很强的冲击力的。
“心事”一句,由故事写入心事,一致的结构,这就是歌曲的记忆点(这个知识st老师以前在专栏写过,有兴趣的同学指路↓)
“旧梦愿景”,把前两段用于铺垫的“梦景”利用上了(这手法有点像九转大肠,把卤水直接用来收汁,味道确实浓郁,印象也着实深刻,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以梦为楔子,转入之后相遇的唯美场面,极尽相遇时的唯美梦幻感,就像晏几道的《鹧鸪天》中,“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结束在了梦里相逢的场景(因此后面直接顺着大火收汁,不要命地熬制)。旋律到这里稍显明快,在情感基调上也是统一的。
推桨静探水中影 月色正依稀
湖上鸳鸯比翼 谁相惜
山水之间 尽寻觅
唯你不在 梦里
顺着时间的顺序,由傍晚到了夜里,由“烟水朦胧渐迷离”到“山水之间尽寻觅”,从一开始的不知梦而迷,到现在的知梦而寻,可见其严谨。最后一句,虽是在不同的角度,但主人公的怅惘之情仍然没有改变,但正因主体认知的改变,抒情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旧事说与谁听 说与江南小亭
当初谁沉醉 誓把一生期许
何必吟风弄月 且付似水柔情
虽不见有你 我仍守候约定
要这是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估计要加个“反应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的得分点。由单纯的别后相思,转进至思念的坚定,于情感层次上进一步的深化。
思念唱与谁听 唱与旧梦愿景
梦里谁祈盼 再度与你相遇
是我随心落笔 抒写锦绣辞句
如花般绽放 好似烟火绮丽
今夕何夕
不知何夕
因“唯你不在 梦里”,因而没法写“梦中小亭前 谁自不期而遇”, 变成了“梦里谁祈盼 再度与你相遇”。抒情也随之改变,由“是你纵情落笔 挥洒至美辞句”,变成了“是我随心落笔 抒写锦绣辞句”,至美辞句与锦绣辞句,一刚健一柔美,亦与主体的身份相合,包括后面的比喻,“点墨随风起 化作漫天繁星” 、“如花般绽放 好似烟火绮丽”,都是为了塑造叙事主体的形象服务,也让抒情不至于变成泛泛而谈,空洞的无病呻吟,而是有血有肉、时泪时叹的真实情绪。“今夕何夕”,非常自然的用典。抛开典故,字面也非常融洽,而典故的内涵,亦与全词的精神面貌相仿,那种追逐爱情的坚定,让整首词虽是相思,但不至于纤弱。
作者答疑:
提问:书写第一段的动机是什么样的?会先有湖畔听雨抚琴的意象在脑子里吗?是梦里还是梦外呢?
回答:这首歌其实是这样。小亭旧梦我本来是想写苏小小,但是后来我变想法了,就没写,但是元素留下了一部分。因为我觉得这个妓女和书生的爱情故事有点太俗套了,而且不雅观,淡化了情节而已。其实本来没想写对唱,只是唱成对唱了,词是一个人的视角。你说脑子里有没有画面,那是有的,写一个不在眼前的景物,脑子里是要复现景物细节的。你脑子里要有一个逻辑完美的镜头,不能有穿帮,才能有完美的写景。但是,其实这个更倾向于写声音。首段的谁当然是故意的,就是为了模糊你们的感觉,让你们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也不必分清是梦里还是梦外,都可以。但其实更倾向于梦外,只是我不想把它写太清楚。梦是什么感觉的,你不确定是真的假的。既然有“谁”的疑问,自然你也不需要确定真的假的。你以为我在第几层啊,哈哈哈哈哈哈,我用人称是绝对不会乱用的。早年比较烂,喜欢搞什么君、妾、郎,现在不写这玩意,太酸了。谁其实是最好用的代词,处理得好并没有痕迹,处理不好才会显得难看。
提问:这首作品的音律有什么亮点呢?
回答:音律问题我之前给你讲过的吧,这里再说说吧。这首歌的声韵技巧远比你们看到的要复杂。首先“竹叶寂”这仨字其实就有讲究,这里是低低高短短长。其实用平声要更好,不然听起来像只因。但是这里没有可以替代的平声字了,因为韵的关系,总不能真的用鸡。语法上就是主谓,但是谓语是语法的重点,就压在旋律的重点上了。权御天下的那个结构和这个是一样的,只是反过来。那个是重轻轻,这个是轻轻重,所以权御用的是述宾结构,宾语俩字,动词放重音。这里用的是主谓结构,主语俩字。“谁静听”其实也可以这么处理。但是我为什么没有这么处理,词总是需要变化的,这就是比昨天《西湖梦》进步的地方。《西湖梦》我太注重工整的流水对仗,导致歌词内部句法缺乏变化。这里是为了表意去接后面的句子,听是一个长音高平调。因为有鼻音收尾,会很细腻,也更适合拉长。如果这里把ng去掉,不考虑句意的话换成踢,你唱下试试?当然,这里也是有别的填法的。但是如果填了阳平,调教和歌手就需要把这个字唱成向上的滑音,而不可以唱成平的。歌词流畅很多时候也不全是词作的功劳。我们说的这个倒字唱法,其实就是为了配合一些声韵与旋律结合不够紧密的词的这种方案。并不是说不好,只是考虑得少了。开头六个字就已经是有这些细节了,我要是把后面都讲完一宿都讲不完。
在动笔时需要思考的量很大,第二个谁是相对重音的地方,但这里是一个上扬的滑音,滑上去了,我这里随势选了个阳平的人称代词,能放在人称代词上的阳平字是很少的。“我”可以,但是更多见于粤语歌。后面那个谁抚弦也是一样的,都是向上滑的。一方面是表达需要,一方面是旋律需要。声声和阵阵不是乱用的。叠词可以调节句子节奏,把本来急促的语句放缓,在快歌里面又可以在保证节奏的时候让吐字变得简单,是一个很考验经验和技巧的东西。写词其实是要单个乐句去拆,没办法那么量化的。
叠词要看位置的。而且歌词有一点,你第一段用了叠词,第二段一模一样性质的段落,主歌副歌预副歌桥段,在同样的位置上请尽量用叠词,这是对歌词章法最基本的尊重,不要随手乱写。但是也不是固定的,这是一个比例问题。你可能一段主副有五处叠词,第二段在关键的地方用四处是没问题的。但是你第一段五处,第二段一个没有,绝对不及格。其实叠词一般还是用在等长音符,有的时候需要等高。当然,慢歌可以不用这个思路,快歌的叠词和慢歌的叠词,目的是不一样的。快歌的叠词是方便咬字和记忆,其实咬字的功能性更大,但是慢歌更多是用来调节语句节奏。所以快歌如果用叠词,那就是大量地铺,慢歌反而比较考验使用技巧,它这个是最基本的应用场景,等长等高需要咬字流畅的快歌记忆点都占了,这里是叠词发挥的最好位置。但是不要学太死了,我跟你们说这只是比较常见的用法,并不是一定要这么用,每个人的写法都不一样。
说回小亭旧梦哈,第一段是阳平字的应用,需要注意的。往大了说,平声字吧,第二段就是去声字的运用。自古有平仄之分,平负责稳,仄负责变化。在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的情况下,普通话里面调值变化最大的声调就是阳平和去声。阳平配合上滑音,去声配合下滑音。第一句最重点的是“月”,月这里一定要用去声字,后面的好大概率是上声字。因为上声跟在去声后面,这个句调和旋律本身是最贴的。可能没办法量化,是一种感觉。“渐迷离”的“渐”。你如果细看的话,你看我下面一样的段落,我重点放的也是一样的。“推桨静探水中影 月色正依稀”的“静”,“山水之间 尽寻觅”的“尽”。但是“尽”和“渐”,我说实话如果学过古汉语的同学可以知道,这俩字其实不是纯粹血统的去声字哈,这俩字都是全浊上变来的,也是很常见的领字。这个字的轻重和其他去声字的轻重,在语感上稍微有一丢丢区别,总之就是有很多细节。
后附《小亭旧梦》全词
竹叶寂 谁静听 西湖声声雨
翠柳枝头黄莺啼 和谁歌一曲
古道今犹在 却不见 当年红蕖
夕阳西下 谁抚弦阵阵 惹乱了思绪
三潭月好晚风急 桂棹起涟漪
湖边谁家儿女 心相依
烟水朦胧 渐迷离
恍然知是 梦里
故事说与谁听 说与柳岸小亭
是谁思念碎 难把回忆抹去
又至暮春三月 桥边飞絮飘零
唯不见有你 再赴当年约定
心事诉与谁听 诉与旧梦愿景
梦中小亭前 谁自不期而遇
是你纵情落笔 挥洒至美辞句
点墨随风起 化作漫天繁星
彻夜通明
推桨静探水中影 月色正依稀
湖上鸳鸯比翼 谁相惜
山水之间 尽寻觅
唯你不在 梦里
旧事说与谁听 说与江南小亭
当初谁沉醉 誓把一生期许
何必吟风弄月 且付似水柔情
虽不见有你 我仍守候约定
思念唱与谁听 唱与旧梦愿景
梦里谁祈盼 再度与你相遇
是我随心落笔 抒写锦绣辞句
如花般绽放 好似烟火绮丽
今夕何夕
不知何夕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主讲:萧暮雨
整理:江汀云
——前言——图源歌曲pv这是一首很优美的中国风歌曲。那种江南景色与少女情怀的自然交融,呈现出了温婉...
前些年,本地某些县域普通高中因为级别高,县中校长不乏由非科班出身的乡镇党委书记、县政府秘书长、组...
在2022-2023赛季CBA联赛重燃战火之际,新疆广汇篮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广汇)宣布退出CBA本赛季...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学习博物馆”迎来首批学生参观。严龙摄近日,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学习博物馆”落成,...
浙江省杭州市学院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交谈。学校供图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29 5万所——10年来,学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