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即时要闻 > 正文

【全球聚看点】高效统筹 确保“应考尽考”

  • 2022-12-20 09:45: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资料图)

实施借考,帮助部分考生解决赴考的实际困难;按照“一类一策”组考模式,分类设置考场考点,由属地自行制定赴考等保障措施并组织实施……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在即,教育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按照“二十条”和“新十条”要求,部署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安排,以确保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的工作目标。

研究生招生考试,不仅承载着广大考生成长成才的期盼,事关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国家高层次人才选拔大业,是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大事。从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各地都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要求紧锣密鼓地推进借考和分类设置考场考点等工作。如,内蒙古统筹组织大规模跨省、跨盟市“借考”,为近3万名考生重新安置了考点考场,解决了这部分考生急难愁盼问题。借考制度的推行不仅有利于解决考生无法返回报考点的问题,而且能够减少跨区域流动风险,降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为考生真正带来便利和安全,最大程度实现“应考尽考”。

在分类设置考场考点上,各省(区、市)教育考试院也陆续发布通知,对考场防疫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求所有考生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另一方面,明确检测结果并不影响考生考试。核酸结果阳性的考生将在特殊考场参加考试,入场时体温异常考生则在指定专用的应急考场内参加考试,成为各省通行做法。考虑到当前考生和疫情实际,“一类一策”、分类设置考场考点,解决了广大考生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给广大考生吃下了顺利参考的定心丸。这些做法不仅是切实保障各类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要求,也是实现“应考尽考”目标,呵护每一个考生成长成才梦想的要求。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研究生考试是一次人生大考,必须全力以赴去追求最好的结果。对于各地教育部门来说,在当前形势下,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确保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的工作目标,同样是一场组织能力、应急能力的大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以借考为例,考生不动、试卷动,涉及调卷、寄送、复核工作,还要根据实际考试人数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考场编排、考务准备,而且这些工作都必须万无一失、高效精准,不仅不能出现差错,还必须守牢试卷安全保密底线,否则将影响考生顺利参加考试以及考试公平。虽然去年浙江、陕西已经探索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借考,但去年是小规模、小范围的借考,而今年却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借考。借考规模扩大之后,相关组考工作的复杂程度可能成倍增长。

分类设置考场同样增加了组考工作的复杂性,是对各地应急能力的一大挑战。比如,考生在考前的核酸检测中为阴性,但是在入场考试时,体温不正常,这个时候就要迅速安排考生到应急考场参加考试,背后同样涉及调卷、监考等问题,对各地组考工作的挑战更大。

总而言之,特殊时期的这场研究生考试殊为不易,坚持如期举办,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担当和坚守,也反映了国家对人才选拔工作的高度重视。面对挑战和压力,各地要以对考生、对社会、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地完善细化本地研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预案。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尽可能充分考虑各类问题,落实落细应急应对预案,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同时,还要畅通反馈渠道,完善和优化考试服务工作,为考生提供一个及时、顺畅、高效的救济通道,确保出现的各类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顺利解决。

确保“应考尽考”固然是对各地组考能力、应急能力的一次大考,但更是对各地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一次大考。各地必须坚持以考生为中心,像关心重视自己孩子的考试那般为受疫情影响考生、借考考生等提供合理便利,精心精细做好保障工作,用心用情解决考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应考尽考”“平安研考”,不负每一名考生。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0日第2版

标签:

推荐阅读

【全球聚看点】高效统筹 确保“应考尽考”

实施借考,帮助部分考生解决赴考的实际困难;按照“一类一策”组考模式,分类设置考场考点,由属地自行...

全球微动态丨党建融合赋能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建设

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近年来,山...

全球时讯:不让一名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掉队”

因为照顾生病的父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兰松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与兰松结对的辅导员刘超,...

当前信息:“青年云支教”赋能乡村教育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吗?”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学生文睿璇站上“云讲台”,...

体教融合做“加法” 学生健康得“乘法”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从“基础+特色”“赛事+活动”“互派+流动”等方面做好体教融合“加法”,让学生在...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教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