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即时要闻 > 正文

推动“强基计划”在实践中升级创新

  • 2022-04-14 13:36:41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年,教育部在36所“双一流”高校实行的“强基计划”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其历经2020、2021年的调整,逐步稳定。今年4月,30多所试点高校先后发布招生简章,以下亮点值得关注。

新增3所招生院校和多个优势学科与交叉学科。2022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院校开启“强基计划”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也有所扩大。2020年和2021年,各大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共有184个和196个,其中A类学科(统计中进行了专业合并)不到50%。2022年新增高校招生专业都拿出了1—2个优势特色专业,原36所试点高校新增学科多为交叉学科,凸显了“强基计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目标。例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北京理工大学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等。

招生录取标准和模式有所调整。“强基计划”主要面向两类考生,一类是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学生,一类是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2022年,部分高校在第一类考生的入围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校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确定入围名单,高考出分前完成校测,如果校测通过,高考分数达到要求则被录取,整个录取流程与综合评价招生基本一致。此外,部分院校对基础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数学单科成绩加权赋分,厦门大学要求报考数学类专业学生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25分及以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对重点科目的高考成绩加权赋分。

与此同时,高校也提高了校测的门槛,高校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部分高校规定校测不合格将无法进入录取环节,而采用千分制模式的高校也有所增加,如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相较于百分制,千分制模式有效地增加了成绩区分度,平衡了高考成绩与校测成绩的功能。

注重培养环节,实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选拔与培养一体化是“强基计划”的核心与亮点,2022年试点高校突出了培养环节的优势与特色。从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试点高校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制定了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小班制、导师制、多元教学、个性化课程、国际交流等搭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平台,试图构建专通结合、理工衔接、文理渗透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课程衔接、培养阶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培养,保证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连贯性;以科教协同、学科竞赛打造创新育人环境;在培养环节强化质量保证、科学分流和综合考察,增加就业指导,加强人才成长检测和反馈,形成了集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线。

“强基计划”指向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其核心是培养对基础学科真正有兴趣、具备创新能力的储备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强基计划”不是学生升学的跳板,更不是名校捷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甚至是“冷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学业负担较重,培养周期较长,一旦录取在大学期间原则上无法转专业,限制性比较明显。

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时,需要审慎思考目标院校和专业是否契合未来职业发展,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建议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之前,尽可能多收集数据,做好自我评估,深入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特长、个性能力、理想职业和报考动机,多渠道了解目标院校“强基”专业的学科实力、培养方向、招生情况,选择更契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14日第2版

标签: 在实践中

推荐阅读

天天实时: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古文?

选自《给孩子的古文》插图⦾对话人:柳袁照商伟最近,不少人文学者呼吁,由于网络语言的侵袭,近年来国...

环球最新:让学校中层管理岗位成为“香饽饽”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是教育发展的中坚,是学校管理的脊梁。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不仅是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者,...

世界视点!精准帮教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正途

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帮教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指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专...

每日热讯!善用网络技术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

据中新网报道,近来,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直播教学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而参与直播的不少是退...

热点在线丨2023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生拟招收7261人

本报讯(记者林焕新)为贯彻落实全国征兵工作有关文件精神,鼓励更多大学生参军入伍,为退役大学生士兵...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教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观察